他是卡里姆·侯賽因親王殿下(Prince Karim Al-Husseini),阿加汗四世(Aga Khan IV),是約 2,000 萬什葉派伊斯瑪儀伊斯蘭教徒(Shia Ismaili Muslims)的精神領袖。教徒亦稱他為 Mawlānā Hazar Imam。但對於普羅馬迷而言,他就是 「阿加汗」(The Aga Khan),是富甲一方的馬主和冠軍賽駒的育馬者。他的綠色綵衣和獨特的紅色肩章成為了標誌。此綵衣與不幸的傳奇馬匹「識價」(Shergar),和其他許多出色賽駒均有關連。
除了被綁架並失蹤的「識價」之外,還有「先力達」(Sinndar)、「實夠威」(Zarkava)、Top Ville、Blushing Groom、「帶來吉利」Dalakhani、Darshaan、Shahrastani、Kahyasi、Doyoun、「愛甚麼」(Azamour)、「機靈力士」(Kalanisi)、Akiyda、Timarida、「多樂美」(Daylami)、Sendawar 和 Ashkalani。他還與他的父親一起造就偉大雌馬 Petite Etoile ,牠同樣身披家族古老的綠紅色和巧克力。
阿加汗在西歐的大眾意識中所佔的地位,獲歌手 Peter Sarstedt 在他 1969 年的熱門單曲 Where do you go to (my lovely) 中提及。歌詞寫道: 「你的名字,高處可聞,你知道阿加汗。他送你一匹賽駒作聖誕禮物,你留著牠為了好玩,為了一笑。」


身為宗教精神領袖、億萬富商和冬季奧運會選手,阿加汗於慈善事務亦不遺餘力,他致力透過阿加汗發展網絡 (Aga Khan Development Network,AKDN) ,改善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活。
2 月 4 日,阿加汗在家人的陪伴下於里斯本辭世,享年 88 歲。他於 1936 年出生於瑞士日內瓦,1957 年,20 歲的他在祖父蘇丹·穆罕默德—沙阿爵士(Sultan Mahomed Shah),阿加汗三世去世後,成為第 49 位世襲的伊斯瑪儀派尼扎里教派伊瑪目。當這個頭銜和隨之而來的責任傳給他,而不是他的父親阿里汗王子(Aly Khan),這是 1300 年來此頭銜和責任第二次跨越世代。
他的祖父是著名馬主和育馬者,曾憑 Blenheim、Bahram、Mahmoud、My Love 和 Tulyar 贏得葉森打吡,也曾培育出色短途好手及重要配種雌馬 Mumtaz Mahal 。他建立了極具影響力的育馬王國,而他的孫子將培育和壯大這個王國。
他的父親是社交名人、業餘騎師和馬主,對賽績和血統有深入認識。阿里汗王子曾與女演員烈打希和芙(Rita Hayworth)結婚。阿里汗王子 1960 年於巴黎因車禍逝世,終年 48 歲。
阿加汗四世的母親是 Taj-ud-dawlah Aga Khan 公主,原名 Joan Yarde-Buller,是第三任 Baron Churston 的女兒。因為她的第三段婚姻,獲得 Camrose子爵夫人名銜。阿加汗四世的背景融合歐洲貴族、南亞皇室和宗教。而他獨特的身份使他有能力處理影響伊斯瑪儀派尼扎里教派的複雜政治。
作為競賽馬的育馬者和馬主,他所融合和發展的血統所產生的影響力可能是過去 60 年來任何其他育馬者都無法超越的。
李慕華(Christophe Lemaire)在接受《Idol Horse》 訪問時表示:「(阿加汗四世)王子是有史以來最優秀的馬主之一,他的逝世是賽馬運動的一大損失。」李慕華是日本的冠軍騎師,從 2009 年到 2013 年,他一直是阿加汗的合約主帥。
「他的育馬事業和他旗下的馬匹,整個運作對這個行業極為重要。至於他本人,在這個行業的背景下,他就像是賽馬界活生生的「神」,他的光環和他的魅力對整個行業都非常重要。」

阿加汗在父親去世後接手家族的賽馬和育馬業務,並繼續將其發展成一個帝國。在這 65 年間,他旗下的馬在 160 場一級賽中掄元,在不同賽馬地區中 20 次成為冠軍馬主,15 次成為冠軍育馬者。他四次奪得凱旋門大賽,五次贏得葉森打吡,六次贏得愛爾蘭打吡大獎賽,八次贏得法國打吡大賽。旗下賽駒Lashkari在 1984 年贏得首屆育馬者盃草地大賽,而他在香港和杜拜也贏得不少重要賽事。
他的育馬事業雙軌發展,基地分別遍佈愛爾蘭(Gilltown Stud、Sheshoon Stud、Sallymount 和 Ballyfair)和法國(Haras de Bonneval、Saint-Crespin、Haras d’Ouilly 和 Haras de Tupot)。阿加汗亦有購入其他傳奇育馬者弗朗索瓦·迪普雷(François Dupré)、Marcel Boussac、Lionel and Brook Holliday 以及 Jean-Luc Lagardère 的種馬,令自家種馬的血統更強。
假若要批評他作為馬主及育馬者的政策,那就是他很少讓他的頂級賽駒在三歲後出賽,因而令這些馬失去鞏固其地位的機會。「多樂美」在三歲賽季後加盟高多芬集團,並在全球不同地方贏得勝利。讓人看到了賽馬運動可能缺少的驚人一面。但他將育馬當作可行的生意來經營,策略行之有效。
他做人亦非常有原則。在三項著名事件中,他都堅決支持他的練馬師。 François Mathet 在 1981 年憑Vayrann勝出英國冠軍錦標後, 未能通過藥物測試,但其後成功翻案。羅迪普(Alain de Royer-Dupré)在 1985 年育馬者盃比賽中,Lashkari 於藥檢呈假陽性反應。司徒德爵士(Michael Stoute)在 Aliysa 於葉森橡樹賽事中被取消資格後,這場爭議導致馬主將其馬匹從英國撤離四年。
另一方面,在練馬師古萬尼(Luca Cumani)麾下的兩匹馬於藥物檢測呈陽性反應後,他將自己的馬匹從古萬尼馬房中撤走。至於騎師,他兩度終止星級騎師蘇銘倫(Christophe Soumillon)的合約。第一次是因為這位騎師被指對練馬師費伯華(Andre Fabre)不敬,至少是部分言論不敬。第二次是因為他在賽事中途暴力肘擊黎應揚(Rossa Ryan)致其墮馬。
阿加汗將他那時代的優秀騎師盡收旗下: 包括冼馬田(Yves Saint-Martin)、佐治摩亞(George Moore)、柏葛(Lester Piggott)、史永邦(Walter Swinburn)、巫斯義(Gérald Mossé)、靳能(Mick Kinane)、莫狄(Johnny Murtagh)、施慕齡(Pat Smullen)、蘇銘倫和李慕華。


李慕華表示:「對我來說,能成為他的主戰騎師,並穿上綠紅色的綵衣,是難得的榮幸。」他曾策騎「奔向驕陽」(Sarafina)在 2010 年的法國橡樹大賽中,為阿加汗贏得最負盛名的一場勝利。「能成為他的騎師之一,我感到非常自豪,因為每場勝利都有非常特別,尤其是在一級賽中。當殿下站在凱旋門時,感覺與別不同。」
「他的聲望、他的魅力、他的靈氣,在與他交談時使人印象深刻。他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讓你感到舒服,以這種方式,當你與他對話時,他十分友善,但又帶著他應得的尊重。」
「他常聆聽人們的意見,看起來他總是能從別人身上學到一些事。即使他總是在聽取騎師的意見,而獲得豐富經驗。當然他也會自行分析,做出自己的決定,但他真的是個很好的合作夥伴。甚至每次與他見面都很特別,我與他共度很多愉快時光。所以今天我感到非常難過,因為我們失去了一位賽馬界傳奇人物。」
相信賽馬界甚至其他界別的人士,此刻心情和李慕華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