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Aa Aa

霍宏聲(Luke Ferraris)是前香港練馬師霍利時(David Ferraris)的兒子,在沙田馬場宿舍長大,夢想成為世界級騎師,就像他許多鄰居一樣。

霍宏聲每天都會在宿舍大樓內或附近碰見韋達(Douglas Whyte)、柏寶(Brett Prebble)、潘頓(Zac Purton)或莫雷拉(Joao Moreira)等人,但兒童不被允許進入馬場範圍。霍宏聲最接近賽馬的地方,就是在距離馬場外圍柵欄幾公尺遠的綠色鐵絲網外。

上周三晚上,年僅 22 歲的霍宏聲取得在香港第 100 場頭馬。他站在他小時候坐過的地方,回顧他的成就。

對於香港賽馬這個競爭激烈的大熔爐,霍宏聲有何感想?

他說:「從小孩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看起來比實際上簡單得多。當你成為其中一員,並經歷過失去帥權和策騎不同類型馬匹後,就深明在香港從騎有如過山車般。」

Ferraris celebrating his 100th winner aboard Mojave Desert
LUKE FERRARIS, MOJAVE DESERT / Sha Tin // 2024 /// Photo by HKJC

霍宏聲是眾多在騎師宿舍中長大的年輕騎師之一。他的好友 Tom Prebble(柏寶之子)和 Campbell Rawiller(羅理雅之子)正在澳洲從騎。還有一級賽冠軍史卓豐(Chad Schofield,史科菲之子)和明星見習騎師兄弟 Zac Lloyd(勞樑棟)和 Jaden Lloyd(勞愛德之子)。

霍宏聲這位當年在鐵絲網外的小孩,曾回到了他的故鄉南非並兩度成為冠軍見習騎師,並贏得六項一級賽冠軍。而且他更贏得南非三冠,歷史上包括他只有四位騎師曾達成此創舉,而當時他還只是個青少年。

因此三年多前,當 19 歲的霍宏聲回到他的第二故鄉沙田時,似乎注定會於短期內取得成功。他雖於此三個馬季中取得 20 場、35 場和 28 場頭馬,但支持度卻不斷下降。

霍宏聲談到他的低潮時說:「這可能是件好事,因為我需要在精神上強化自己。在其他地方,如果你沒有取得頭馬,你第二天還可以去另一個馬場。但在香港,精神力可能比體力更大作用。因為當你遇到糟糕的一天時,你必須接受現實,直到下一個賽日。雖然只有數天的時間,但你在賽日之間無能為力,你不能到別的地方勝出幾場賽事。

「若然沒有那段坐冷板的日子,也不會促使我打更多電話,聯絡不同的練馬師索騎。這可能是我再次燃起熱情所需要的推動力。」

Ferraris after winning Tourbillion Prince
LUKE FERRARIS, TOURBILLION PRINCE / Sha Tin // 2024 /// Photo by HKJC

霍宏聲於本賽季的確燃起競技之火。賽季已過了三分之一,霍宏聲正準備創下從騎生涯最佳成績。他已取得 17 場頭馬,在騎師榜上排名第四。而第二季在港從練的廖康銘(Mark Newnham)成為了霍宏聲的成功關鍵。霍宏聲在港勝出的 100 場香港賽事中,有 21 場均與廖康銘合作,包括憑「智跑得」贏得第 100 場。騎練本賽季已合作炮製 9 場頭馬。

廖康銘在2023年9月已對香港賽馬觀察敏銳,在觀看試閘時,他注意到霍宏聲能力非凡,能讓馬匹迅速從閘廂中起步。「無論那些是否速度型馬匹,這都是巨大的優勢。」廖康銘補充道。

當與霍宏聲合作的機會來臨時,廖康銘認為他找到一位在賽場內外也能與他緊密合作的人。

廖康銘說:「在澳洲,當我有一小群騎師與我緊密合作時,我的馬房會運作得更好。霍宏聲仍然年輕,他在騎術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認為他正持續進步。從我的角度而言,長遠來說,這對我很有吸引力。」

「Zac(潘頓)和 Hugh(布文)為我效力,但實在很難持續於賽事中取得前兩名。霍宏聲能夠提供我所需要的穩定性,從晨操到試閘再到正式上陣,你可以用時間換取穩定性,這在成績上能體現出。」

很明顯,霍宏聲也能看到與這位練馬師新星合作的長期效益。

他說:「沒有比贏馬來回報他人更好的感覺了。我認為廖康銘會在香港日漸壯大,越做越好,所以這是良好的合作關係。」

David Ferraris with his son Luke
DAVID FERRARIS, LUKE FERRARIS / Sha Tin // 2010 /// Photo by HKJC

也許是因為他在香港獨特的成長背景,霍宏聲說話時似乎帶著熟練的睿智。也許是因為他的一系列成就,讓人很容易忘記他仍是香港騎師陣容中最年輕的那位。

總括而言,儘管霍宏聲覺得自己一直都屬於沙田的賽道,但他仍會繼續努力。

「我感到非常自豪。」霍宏聲取得在港第 100 場頭馬時說。 「尤其是在這裡長大,看著她,然後成為她的一部分。我一直都想在這裡爭取好成績,在港策騎十分艱難,看起來比實際容易得多。我 19 歲時來到這裡,相當年輕但能堅持這麼久是一回事,但能做得好本身就是一項成就。我很期待能再獲得另外 100 場頭馬。」

再取得 100 匹頭馬看來是較為保守的目標,但過去三年的經驗讓他更知道需要腳踏實地。

他說:「在香港,沒有人會對策騎抱有美好的幻想。如果被艱辛壓得喘不過氣,那個鐵絲網外的小孩就會失去衝勁。但如果能取得勝利,心中那團火就會一直燃燒。而我只需要讓它繼續燃燒。」 ∎

郭米高是《Idol Horse》的編輯。他擁有19年體育記者經驗及成長於澳洲紐卡素獵人谷的馬車賽家庭。其香港賽馬工作具有名氣。他曾於《南華早報》、The Age、Sun Herald、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競馬論》及Illawarra Mercury發表文章。

查看郭米高的所有文章

不要錯過所有的活動

訂閱Idol Horse的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