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達榮在香港的第一個馬季必須由零開始建立馬房,任務非常艱鉅。他表示會採取耐心,並且不忌諱向其他練馬師請教。
游達榮在即將播出的第一集Idol Horse Podcast中對主持李駿說:「我走進馬房,裡面一匹馬也沒有。然後開始有第一匹,而當你只有一匹馬的時候,你會覺得非常空虛。所以馬房已經填滿了,現在有 28 匹馬。」
游達榮準備在香港出賽的馬匹包括 15 匹轉倉馬、8匹自購馬(進口前曾參賽)和5 匹 自購新馬(進口前未參賽)。他並非想當「急先鋒」,相反,他希望循序漸進。逐步建立自己的存在感和成績。
「若果一切順利,第一批馬將在 9 月 28 日出賽,」游達榮說。「許多轉倉馬匹都在賽季結束後才轉投,我決定給牠們一點時間休息。牠們或許不需要太長休息期,但也有短暫的小休。」
「從其中幾匹馬的操練課期來看,牠們該會在九月底出賽。所以我希望 28 日能有兩三匹馬上陣,而9 月 3 日將會有第一批馬匹試閘。」

游達榮希望深思熟慮及以長遠目光,在港建立聲譽。從他強調過程多於具體數字上可見一斑。
他說:「為(本季)頭馬數設立目標並非上策。」他說:「但如果我能交出 25 至 35 場頭馬,我會非常高興。」
「我的馬房起初並不多馬匹,他們亦需要時間來提升狀態。比起頭馬數,我更希望我所挑選的馬匹能夠交出我心目中的水準。藉此令來投的馬主知道,馬房的訓練模式行之有效。」
「我希望這能令現有的馬主繼續支持我,並吸引那些尚未加入的馬主。若能於三班賽中,憑優質的自購馬獲勝將十分理想。我們的馬匹有能力做到這一點,我對此非常樂觀。」
在其他地區,練馬師有多種賽事選擇,可安排馬匹爭取最佳勝算。於香港則不同,其獨特的讓磅及分班制度,使選購馬匹時必須審慎考慮,而游達榮對此亦不遺餘力。
游達榮表示:「我熱衷於購買自購馬,但未必會購入賽績水準非常高的馬。而是會選擇我認為評分有利的馬匹,或者有望比評分表現更好的馬匹。」
「我們終究是在讓磅制下競賽,理論上我們需要比評磅員搶先一步才有優勢。」
「這就是我的重點:不一定要買在歐洲或澳洲有高水準表現的馬匹。一來成本會提高,二來牠們可能不太適應。如果我在第一個賽季能夠物色到兩匹至四匹,能於不同班別中拾級而上的賽駒,那將十分理想。」

雖然香港的大部分馬匹都是南半球馬,但游達榮認為從歐洲、美洲或其他地區採購馬匹也具潛力。然而,物色合適的馬匹並非如紙上談兵般簡單。
幕後有很多工作需要進行,游達榮則靠值得信賴的人際關係來完成任務。
「在物色賽駒時,信任極為重要。因為馬匹性情是影響表現的重要因素。我們都知道,馬匹來到香港後,牠們的行為舉止非常重要,需要迅速適應環境。」
「能夠從出售馬匹的練馬師和馬主方面獲得真確的評價,對我來說是一大優勢。我旗下的馬匹對我的訓練方法和風格反應不俗,我對此很滿意。」
雖然游達榮的採購策略依靠外部人脈,但他亦不忌諱向他的競爭對手尋求建議。
如賀賢、蔡約翰和大衛希斯等中堅份子練馬師都曾向他提供意見。但游達榮特地向近年的新面孔黎昭昇和廖康銘取經,因為他們的練馬風格相似。
「我認為若果我不這樣做是愚昧的,這裡到處都是在香港取得成功的練馬師,他們對我幫助很大。」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過度訓練,這一點在晨操中很明顯。這樣的做法或許對馬匹有好處,但如果每天對馬匹的要求過高,也可能對馬匹不利。我明白這一點。我不會把自己歸類為操練較多的練馬師,所以我不需改變操練手法。向身邊的人取經一直是我的工作重點。」

游達榮過往在澳洲的賽駒在眾多不同馬場上競逐。儘管他現時在香港只需處理兩個馬場的賽績,賽績分析亦是他的一大工作。
他解釋道,他密切觀察了上賽季的後半段,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見解。某些特定馬匹和賽道,必須配合相應的騎師,他對此深信不疑。
經過數月的精心部署,游達榮已準備好全情投入新賽季。他表示: 「我真的希望能以理想成績完成今季。如果你看看 Mark(廖康銘)的第一個賽季,他做得非常好,他以自己購入的馬匹取得了很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