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Aa Aa

【港馬之聲】廖浩賢:「我想與人產生聯繫」

對香港賽馬會的粵語賽馬旁述員廖浩賢來說,賽馬現場旁述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的使命。

【港馬之聲】廖浩賢:「我想與人產生聯繫」

對香港賽馬會的粵語賽馬旁述員廖浩賢來說,賽馬現場旁述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的使命。

當有人問怎樣才是一名優秀的賽馬走位旁述員時,廖浩賢(Dee Liu)的經歷會是答案。

「有一位我遇見的人告訴我,他認識一位住在老人院的老先生。」他說:「那是一位盲人,但他於每個賽日都會坐在電視前聽我的走位旁述。我當時心想『嘩』,這真的觸動我心,讓我動容。他每個賽日都坐在電視前,看不見但都在聽。這讓我現在所做的事情有了另外一個特別意義。」

「為投注人士旁述是一回事,包括哪匹馬贏了、賽駒賠率及各種資訊等,但現在還有另一個我從未想過的角度,那就是為那些看不見的人旁述。」

在一個普通的繁忙周五下午,我們在重新裝修過的中環街市與廖浩賢見面。當我們走過位於地面的餐廳入口時,有人叫停了他。那是一位速遞員,在休息時間坐在一個尚未送達的盒子上。這位速遞員正在手機上觀看下一個賽馬日的賽前節目,而廖浩賢是那節目的主持之一,當速遞員抬頭看到眼前的這個人與影片中的是同一人時,他大吃一驚。

看到剛剛於智能手機上為他提供賽馬貼士的人,他的反應是驚訝地說:「嘩!」廖浩賢欣然停下來與他自拍。這個互動反映了賽馬於香港社會中,特別是勞工階層之中的地位。

每當廖浩賢乘坐的士後座時,司機聽到他的聲音時,幾乎都會同樣興奮的反應。

「是的。當我上車並告訴他們目的地是馬場時,他們有時會大吃一驚。」廖浩賢說道。

對於那些在沙田或跑馬地馬場度過很多時間的人來說,能與廖浩賢面對面對話是一種超現實的體驗。

無論是於香港兩個馬場中的大部分地方,還是都市中繁忙的場外投注處裡,你都能聽到他獨特的聲音,特別是於賽馬日,的士司機都播放著他充滿激情的走位旁述。所以當廖浩賢談話時,尤其是當他以母語廣東話說話並且談到賽馬時,彷彿就能把人們帶到了馬場。

只需傾聽他的賽事走位旁述,即使不懂廣東話的人也能理解為甚麼廖浩賢的聲音為何這麼有名和受歡迎。他富有激情的旁述已成為香港賽馬歷史上一些偉大時刻的配樂。廖浩賢見證了一系列香港馬壇英雄,從無敵的十七連捷馬「精英大師」,到最近的冠軍如「美麗傳承」、「金鎗六十」、「浪漫勇士」及現在的「嘉應高昇」。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他會更願意策騎那些賽駒而不是在場邊為牠們旁述。廖浩賢於跑馬地馬場長大,其父及其伯父都曾為馬伕。但一些年輕時騎馬經歷讓他意識到,在繁忙的報社或直播室中工作可能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我曾經墮馬。」他談到他嘗試策騎馬匹時說道:「我後來有一些在馬房工作過的朋友。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為本地報紙撰寫專欄,清晨前往馬場觀操並撰寫報道。」

早年於報社的經驗以及他人生所獲得的機會,激勵廖浩賢進入競爭激烈的本地賽馬媒體世界,創辦了自己的馬經。

這份報紙名為《CALL馬》,廖浩賢希望提供年輕記者和專欄作者們與他當年所獲得的類似機會,以嶄新視角報導賽馬。

「我想創新並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但同時我也想延續一個傳統。」他談到進入出版馬經界的動機時說道:「馬經於香港有著悠久的歷史,我不希望這種傳統消失。」

正如廖浩賢的走位旁述一樣,《CALL馬》亦為急需高水平和質素的賽馬媒體加入了新色彩。如果它能夠與讀者保持像廖浩賢於馬場的聲音所帶來的情感聯繫,這份報紙一定會成功。

談到他的走位旁述時,他說道:「我只是想讓人們感覺自己是賽事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能親身到場,我希望能讓你有親歷其境的感覺。我想讓大家更投入賽事,讓他們感覺置身其中,並以激情的走位旁述與人們建立連繫。」 ∎

郭米高是《Idol Horse》的編輯。他擁有19年體育記者經驗及成長於澳洲紐卡素獵人谷的馬車賽家庭。其香港賽馬工作具有名氣。他曾於《南華早報》、The Age、Sun Herald、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競馬論》及Illawarra Mercury發表文章。

查看郭米高的所有文章

不要錯過所有的活動

訂閱Idol Horse的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