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Aa Aa

傳統觀點認為賽馬只吸引高齡觀眾,且在年輕市場逐漸失去吸引力,而現實情況其實更為複雜。

身為千禧世代(1981 至 1996 年出生)的中堅分子,我每年都更深刻體認到:我身為馬迷,在同儕間實屬異類。在澳洲,這現象於每年十一月墨爾本盃時尤其顯著。

許多成長於同年代的朋友,如今已堅定加入「拒絕墨爾本盃」行列。對他們而言,動物權疑慮與賽馬與賭博的關聯,是難以跨越的障礙。

更多人則完全漠不關心。他們連墨爾本盃於上週舉行都難以記起,更遑論冠軍得主。這群人堪稱賽馬界的失落世代:對他們而言,這項運動根本不在關注範圍內。

然而,正崛起的那些年近二十的年輕人(普遍稱為Gen Z)卻打破了這定律。他們雖非賽馬運動的傳承者,卻可能成為其新契機。

Gen Z 更具對道德更敏感、更受視覺驅動與更能分別真實。民意調查顯示他們因道德而反對賽馬運動的比率更高,但關鍵在於:若能提供恰當的故事、英雄人物或文化切入點,他們的潛在參與意願也更高。他們並非漠不關心,而是等待被觸動的契機。

去年十月「嘉應高昇」奪得珠穆朗瑪峰冠軍後,一項數據格外突出:蘭域馬場當日 50,167 名觀眾中,近六成年齡低於二十六歲。

墨爾本盃賽週延續了此趨勢。欄邊單看留著時髦的莫西干髮型的人數,便足以證明觀眾平均年齡正在下降。而當「精緻之道」(Via Sistina)贏得冠軍錦標後,年輕觀眾冒著風雨為賽駒歡呼的非凡場景更證明:當他們決定現身時,便會帶著最熱烈的聲援到場。

Flemington crowd at Champions Day
CHAMPIONS DAY / Flemington // 2025 /// Photo by Robert Cianflone

當代更開啟了先輩未曾擁有的文化渠道。

日本多媒體品牌《賽馬娘》透過動畫角色化身,輔以強調競爭、犧牲與勝利的故事,將冠軍級賽駒介紹給全球數百萬觀眾。傳統主義者或許感到怪異,但對 Gen Z 而言卻完全符合直覺:以角色為切入點,進入他們原本絕不會接觸的世界。

美國正上演類似現象。上週當二十六歲網絡紅人 Griffin Johnson 獲業界組織 OwnerView 選為年度新晉馬主時,引發軒然大波。

Griffin Johnson 早前獲贈賽駒 Sandman 股份,該駒後來勝出一級賽阿肯色州打吡,並透過其總計近 1500 萬追蹤者的社交平台記錄這段旅程。批評者質疑他並非「真正的馬主」,更指其宣稱「Sandman 是全球最著名賽駒」,超越「青春永駐」(Forever Young)的言論暴露出狹隘視野。

然而現實是:我那位對賽馬一無所知的十八歲姪女,正因他而知曉 Sandman 的存在。認知締造情感,情感驅動狂熱。

「青春永駐」作為賽馬界的全球巨星,即將現身《賽馬娘》系列。屆時知名度將不再是問題,關鍵在於賽馬運動如何運用這份關注。

Z世代的參與目前仍是「三分鐘熱度」,而非長期投入。他們會為「嘉應高昇」現身珠峰賽,冒著風雨為「精緻之道」歡呼,在 TikTok 追蹤「青春永駐」。但五年後,究竟有多少人仍會留下?又有多少人會從偶爾觀賽的觀眾,蛻變為馬主、育馬者、投注者、管理人員、及說故事的人?

賽馬無需將所有人轉化為核心馬迷,但若能成功轉化其中一部分,這項運動便已踏上成功之路。 ∎

Idol Horse reporter Andrew Hawkins

《鷹眼聚焦》是《Idol Horse》環球記者賀健仕專欄,每周評論國際賽馬。《鷹眼聚焦》每周五在香港《英文虎報》刊登。

查看鷹眼聚焦的所有文章

不要錯過所有的活動

訂閱Idol Horse的通訊